对爱车进行保养,就像是人定期体检一样重要。汽车保养可以很好的维护车辆性能,延长车辆的使用时间,也可以及时发现隐患从而避免更严重的事故发生,所以车主朋友都非常重视。对于汽车来说一般分为首次保养、普通保养和大保养。
首次保养比较好理解,一般购车后经销商都会告诉你首次保养的时间。对于一般家用车来讲,在3000公里或者是三个月以内就需要做首次保养,首次保养必须去4S店进行,而且一般情况下都是免费的,如果这个时候4S店收取费用,就可以直接投诉。汽车大保养一般情况下在3万公里或者是4万公里左右,这个时候需要更换火花塞、制动液等,同时需要对车况做仔细的检查,根据汽车的行驶路况不一样,部分车子还会做4轮定位等等。所以大保养所花费的钱数比较高,技术难度比较大,不过好在频率并不是很高。
除了以上两种保养之外,普通保养也需要重视。汽车作为大宗的消费品,售价比较高,所以很多消费者在购买车辆之后,在选择保养的时候都会选择在4S店进行,部分4s店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,会故意缩短保养时间或者更换配件等等,这样就会对消费者造成一定的损失。
4S店普通保养前需要了解的小知识
在车辆保养之前,对车辆用车基本知识一定要了解。比如机油、防冻液、变速箱油等等更换的具体时间,轮胎磨损的判断方法等。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,4s店如果在保养的时候要求更换,自己心里就要掂量掂量了。
1.机油。根据所选择的机油规格不一样,更换的时间也是有所区别。同时普通保养的时间或者公里数,一般也是按照机油更换时间来进行确定。对半合成机油来说,基本上更换公里数在5000~7000公里左右;对于全合成机油来说,更换公里数基本上在10000~12000公里左右。对于家用车来说,驾驶基本稳定,更换的公里数一般是按照最后的标准来,也就是7000公里或者是12000公里。部分4S店在保养之后在设置行车电脑保养里程的时候,会缩短公里数从而增大保养频率,这个时候车主朋友就需要注意了。
2.防冻液。防冻液一般建议在5万或者是6万公里的更换,需要明确的是,防冻液的更换一定要及时,如果长时间不跟换会导致数量液面下降或者是防冻液变质,从而导致冷却效果降低。这样发动机就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,从而损坏发动机。
3.变速箱油。变速箱油的更换公里数跟防冻液相差不是很大,基本上在5万或者是6万公里的时候进行,同时10万公里左右需要对于变速箱进行维修。因为变速箱的更换价格比较高,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维修处理。也正因为如此,变速箱油的更换一定要及时,否则会加速变速箱的磨损,到时候维修的价格也是很高的。
4.制动液。汽车制动液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刹车油,刹车油的更换公里数基本上在4万公里左右。汽车的制动液其实就是压力传递的一部分,在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和汽车离合器的一些操控系统中用来传递压力,从而使汽车产生制动或离合器分离,所以制动液对行车安全很重要。制动液如果更换不及时,刹车出现问题那就麻烦大了。
5.四轮定位。只要是需要做四轮定位的车子一般为“轮胎内倾”或者是“轮胎外倾”,要不就是“轮胎内八”或者“轮胎外八”,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开车过程中会出现跑偏的现象。另外,如果轮胎单方面磨损比较严重,也需要做四轮定位。所以如果自己车子并没有上述状况而4s店要求做四轮定位,那么很明显是不正常的。
6.轮胎磨损情况判定。行驶公里数如果比较长,那么轮胎的磨损也是比较严重的,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更换轮胎了。轮胎的更换一般情况下在3~5年左右公里,或者是在5万公里左右。如果轮胎出现鼓包现象或者是磨损已经达到了极限值,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更换,尤其是鼓包现象,在夏季很容易由于温度过高产生爆胎事故,严重影响驾驶安全。
价格和工时费也要了解
以上几种情况算是比较常见的保养更换项目,除此之外还有“三滤”等等,了解后基本上可以应付正常的汽车保养。但这只是项目的时判定,另外部分4s店在收费上也存在一定的猫腻,比如说很多时候配件价格高于市场价,或者是工时费过高等等,这些仍然需要车主朋友留心。
首先,车品价格。如果确定需要更换制动液或者是机油等等,更换之前车主朋友需要了解该项的成本价格。对于机油,可以在官网上进行查询价格,一般都可以做到的。另外也应该仔细辨别真假,一面添加的为假冒伪劣,对自己的发动机造成影响。如果发现价位明显偏离或者是假冒伪劣,一定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。其次,工时费。对于工时费其实有一个具体的计算方式:工时费=工时定额×工时单价×该车型的技术复杂系数。另外根据《国家反垄断法》的规定,汽车厂商不能对工时费进行定价,所以工时费是由经销商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进行制定的价格,但是该项价格需要向道路交通运输局进行报备,如果是认为工时费高于市场价,可以向该地区的道路交通运输局申请查看,从而确保不会被骗。
最后一段话
随着现在汽车价格不断透明,4s店在销售车辆上几乎已经没有太多的利润空间。获得利润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在后期保养维修上,而这个时候部分4S店就会违背市场原则,一步步挖好坑等着消费者。如果发现类似现象,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,同时向厂家反应,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。